乖乖用药

宝宝睡觉打呼噜可不是睡得香,爸妈一定要警惕这种疾病

有的孩子睡觉时打呼噜,家长可能会认为这是孩子睡眠好,睡觉香甜的表现。

可是小儿打呼噜真的是睡觉香的表现吗?

不!

儿童打呼噜与成人不同,小儿睡觉打呼噜,是应该引起家长重视的一件事,因为可能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具有严重影响。

国外统计显示约10%的儿童有打鼾症状,我国8城市儿童睡眠状况调查结果显示,儿童睡眠频繁打鼾的发生率为5.7%。

孩子为什么会打呼噜?


打呼噜学名叫“打鼾”。造成宝宝睡觉打鼾的原因有哪些?

1、上气道的解剖结构异常导致气道不同程度的狭窄

①鼻腔及鼻咽部狭窄:包括慢性鼻炎(感染性、过敏性)、鼻中隔偏曲、鼻甲肿大、鼻息肉、后鼻孔闭锁及鼻腔肿物、腺样体肥大等。其中腺样体肥大是小儿最常见的阻塞性原因。

②口咽部狭窄:常见的如扁桃体肥大,软腭肥厚,咽侧壁肥厚,舌根肥厚,舌根后缩等均可引起该部位的狭窄。

③喉部:先天性喉软骨软化、喉蹼、气管闭锁等,但较为少见。

④先天性疾病及发育畸形:如小颌畸形、颅-面畸形、舌根囊肿或异位甲状腺、鼻咽闭锁、软骨发育不全性侏儒、粘多糖病、颈椎畸形等,均可引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现象。


2、上气道扩张肌及张力异常

主要表现为颏舌肌、咽壁肌肉及软腭肌肉张力异常。其他如全身肌张力减低(唐氏综合征,神经肌肉疾病)等。

3、肥胖,应用镇静药物治疗,饮酒等,此外遗传因素可使小儿OSAHS的发生几率增加。

另外有些新生宝宝有时也会“打呼噜”,有些由于吞咽的关系,有些婴儿的喉部会有奶块淤积,造成婴儿睡眠时打呼噜。

孩子打呼噜害处多多


家长可能会说了,打呼噜就打呗,大人有很多都打呼噜,也没见有什么影响。殊不知,孩子打呼噜可带来您不可想象的影响。

1、影响孩子的心肺功能

由于过度增生导致呼吸道狭窄影响通气,孩子长期张嘴呼吸,难以对空气进行加温和过滤,易诱发上呼吸道的感染,包括产生鼻炎、鼻窦炎等等,反复感染的结果又刺激了淋巴组织进一步增生,可引起腺样体发生炎症而变得更加肥大。

另外小儿腺样体肥大可造成鼻子发堵,致使患儿的鼻涕向咽部倒流,刺激下呼吸道黏膜,常引起阵阵咳嗽,容易患气管炎。门诊上经常可见孩子长期感冒不愈,而又无明显传染源的情况。

孩子呼吸不畅可使肺扩张不足,影响胸廓正常发育易患鸡胸、漏斗胸,甚至诱发肺源性心脏病;加之鼻腔及口咽部的病变导致上气道梗阻加重,患儿低氧血症加重出现高血压、肺动脉高压、右心衰竭及其他心血管疾病。


2、造成孩子听力下降

若腺样体增生肥大偏向两侧时,可堵住咽鼓管的咽口,引起听力下降、耳鸣,重者导致分泌性中耳炎。

孩子出现耳痛、耳闷、听力下降等症状,甚至发生化脓性中耳炎,使孩子的听力遭到进一步损害。看到这些您可能会半信半疑。


3、影响孩子身高

打个呼噜会影响长个?不可能吧!

实际上,孩子经常张嘴呼吸,影响睡眠,而睡眠不足,从长远来看,脑垂体分泌的生激素是孩子生长发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,而这一激素的生成主要是在夜间睡眠中。

如果孩子长期睡眠不足,睡眠质量差,就会引起生长激素分泌减少,不但影响孩子的身高,而且身体抵抗力下降。


4、将影响的孩子的智力

严重的在这里!打鼾不仅影响到孩子的体格发育,夜间缺氧时还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良,从而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、坐不住、记忆力差、性格改变等,严重者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。


5、导致孩子面目丑陋

打个呼噜会变丑?别吓唬人了,打死我都不会相信。家长如是说。

您若不信,听我慢慢道来:由于儿童鼻咽部比较狭小,当腺样体肥大时,由于鼻塞影响呼吸而靠嘴张口呼吸,长期用口呼吸,气流冲击硬腭会使硬腭变形、高拱,久而久之,面部的发育会变形,出现上唇短厚翘起、下颌骨下垂、鼻唇沟消失、硬腭高拱、牙齿排列不整齐、上切牙突出、咬合不良、鼻中隔扁曲等,面部肌肉不易活动,缺乏表情,长得很像是猪八戒或丑小鸭,医学上称之为“腺样体面容”。一旦形成,难以恢复。


如此多的危害,如何预防和治疗?


一、小孩子应加强身体锻炼,预防感冒,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后鼻腔分泌物对腺样体的长期刺激;如果已患有鼻炎、鼻窦炎,可辅以中西药治疗,腺样体仍有变小的可能。

二、也可辅助穴位按摩的方法,例如用指尖点压按摩迎香穴,一次1-2分钟,每天3—5次,可助鼻腔的通畅。

三、手术也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,在保守治疗一段时间后,也不能使腺样体变小,改善鼻鼾。

或者已经影响面部骨骼发育及反应迟钝、听力下降、鼻炎鼻窦炎反复治疗不愈的小孩,应考虑手术切除,针对腺样体肥大的小孩,尽快改善鼻腔堵塞,减少中耳炎、鼻窦炎的反复发作,恢复其正常生长发育是治疗的关键,安全而行之有效的手术干预是有必要的。

家长也不必恐慌手术会导致宝宝抵抗力和免疫力的下降,毕竟宝宝还有全身其他器官的免疫功能呢。

原文发自:“乖乖用药”微信公众号(guaiguaiyongyao)

乖乖用药:专业科普医药小常识,让你成为家庭医药小专家

评论